纏結的殖民性:論《原民會戰功冊》非法定原住民族裔觀點下的協作式殖民批判

 

cover image

梁廷毓

2024-09-12

特約評論系列 #1

英 EN

隨著當前原民會主委老族.井諾(Ljaucu Zingrur)宣誓推動「平埔族正名」1修法,以回應2022年底憲法法庭就西拉雅族釋憲案宣判現行《原住民身分法》違憲並要求3年內修法的裁示2,筆者想起噶瑪蘭族裔導演bauki angaw(潘朝成)10年前的那部時長兩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史詩《原民會戰功冊》(2014)。該作借用1914年日軍在太魯閣討伐戰役後發行的《軍隊紀念戰功冊》之名,以政治諷刺的方式將原民會視為鞏固殖民體制的協作者,以其1996年成立以來至2010年代初期的諸多官員言行與政策跳票作為,拍攝剪輯而成《原民會戰功冊》。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年間,相較於臺灣當代藝術場域中對於原民藝術家創作展演及藝術史書寫的發展迅速,有關非法定原住民族裔的創作探討則堪稱「天還未亮」,其所面臨的層重挑戰依舊存在。bauki angaw的紀錄片作品最早可溯及他的原民溯源三部曲,包括標誌他自我認同及族群史重建開端的《鳥踏石仔的噶瑪蘭》(1997)、《吉貝耍與平埔阿嬤》(1999)以及《代誌大條:「番」親有來沒》(2001),後者呈現同樣未獲法定身分的大武壠族在身份認同追索過程中面臨的內、外部難題。

 

原民會戰功冊 靜幀 1

bauki angaw,《原民會戰功冊》靜幀,2014,圖片致謝導演。

 

在結合影像紀錄、採訪、二手檔案材料,穿插第一人稱的回憶、插敘或夾議旁白的《原民會戰功冊》,開篇便以原民史觀的視角,將清帝國、日本帝國至中華民國延續的原民治理政策,視為是連續性的殖民體制,並細數自1996年原住民族委員會設立以來,歷屆首長面對平埔族群之正名、復權訴求的立場。

 

貫穿全片的論述軸線是當代平埔族群與法定原住民族之間的爭論、矛盾和分化,源自清帝國「生/熟番」、日本殖民時期「高砂/平埔蕃」至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高山原住民族群/平埔族群」一系列延續性治理機制下的怪獸。這使我們意識到看似當代的問題,並非沒有過去的「文明程度分類」以及「以蕃制蕃」的歷史。此種差異縱然是由殖民者所界定,但也使得平埔族群與高山原住民族群之間,存有不小的鴻溝。3

 

原民會戰功冊 靜幀 2副本

bauki angaw,《原民會戰功冊》靜幀,2014,圖片致謝導演。 

 

在《原民會戰功冊》當中,bauki angaw透過長期追蹤歷任原民會主、副首長針對平埔族群身分議題的不當發言和不作為,以及族人的抗爭言論,呈現出2000年代的臺灣,不具法定原住民身分的族人爭取「正名」的抗爭對象,不僅僅是以漢人官僚為主體的行政部門,更是在於原民會以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兄弟族群。影片中,排灣族詩人莫那能以「殖民買辦」形容原民官僚的矛盾態度:一面承認歷史上的平埔族群,卻在政策上技術性的否認當代平埔族裔的法定身分。在另一幕畫面中,bauki angaw捕捉到2009年6月,平埔族裔組成的抗爭團體,在讀到原民會回覆的新聞稿後啞然失笑,決定幫助派發這份內容荒唐,加劇不同原住民族群矛盾衝突的官方發言:「理應尊重(法定)原住民族人的意願,不應『乞丐(讀作:平埔族群)趕廟公(讀作:法定原住民族)』」。4

 

從十年後的今天來看,《原民會戰功冊》以不同的行動者視角——法定原住民菁英、漢人行政官僚、立法機關、原民會——以及他們的互動關係及制度層次中呈現殖民的協作,展現了複雜的權力網絡。影片中,行政官僚若非強調戒嚴期間制訂的原住民族身分認定標準,聲稱平埔族自行選擇漢化,便是提出放寬認定將讓法定原住民族最終消失的論點,以資源有限及政治分配為由,擱置問題。5直到2022年宣布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第2項違憲前夕,同樣的資源有限論仍是反對意見的主流。6關於平埔族群加劇原住民族內部之間的不平等競爭,亦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認為平埔族的漢化雖是歷史受害者,但也一定程度上使平埔族群實際上享受漢人優勢資源的部分果實。7

 

除了讓平埔族群肩負歷史上曾經「不願為番」的控訴,另一則常見的資源爭奪陰謀論則是擔心平埔族群的「返來作番」實際上是和部分漢人群體勾結,意欲建構新的臺灣民族主義,造成對既有法定原住民群體的二次支配和衝擊。在一段轉錄的紀錄中,時任原民會主委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便在受訪中如此說道:「如果80%的(漢人)通通都(變成原住民),原住民又不見了……如果承認平埔族群的原住民身分,臺灣會有85%以上的人有原住民的血統。我認為炒作平埔族群正名說,是一種『新臺灣民族論』」。8

 

 

原民會戰功冊 靜幀 4

bauki angaw,《原民會戰功冊》靜幀,2014,圖片致謝導演。

 

然而,《原民會戰功冊》鏡頭下的當代平埔族裔除了反對利用「血統論」推動族群身分認定,亦反對以基因遺傳學來建構「臺灣民族主義」。9反而是臺灣的國家認同狀態,回過頭來影響著平埔族的議題發展:少漢人倡導混血,從而塑造臺灣人的身份意識。10實際上,也有論述認為,上述資源瓜分的法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具有原民身分認同的平埔族群加入原民群體,只會壯大原住民族在臺灣的實質政治協商能力,在面對漢人官僚的殖民思維和族群政策時,能有更龐大的抗爭基礎,也更有機會產生結構性的調整。11

 

bauki angaw的這部紀實作品除了為後原運時代的原權運動紀錄下真實的身影,再現了被遮蔽的平埔族群議題,他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探測協作殖民性所涉及的廣闊節點——多重且相互交纏。不論是平埔族群面對中華民國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和法定原住民菁英,法定原住民族面對漢人投機份子、血統論者,還是將原住民族視為建國工具的民族主義者,皆可能透過不同層次的協作式殖民,將權力施展在平埔族群和法定原住民族身上。那麼,如何展開協作式殖民批判?bauki angaw透過記錄片強調以歷史化反思面對上述問題,兩者的矛盾和分化源自三個外來政權施展的分而治之的治理手段。若據此進行分析,便需區分國家和不同行動者的角色,釐清社會結構與不同協作關係中形成的殖民因素,以直面纏結的殖民性。在《原民會戰功冊》片尾,桑布伊在某次吉貝耍的夜祭前,唱了一首西拉雅勇士凱旋歌曲,西拉雅族從19世紀東遷時,傳至台東卑南族部落,因此被保留。作為片尾曲,桑布伊穿透人心的歌聲彷彿在說明:比起外來殖民政權與漢人,法定原住民族應更有機會與非法定原住民族裔促成和解乃至於合作。在2024年原民會推動正名前夕,這首跨族群的勇士凱旋歌似是原民的未來性設下了一則富有深意的許諾。

 

原民會戰功冊 靜幀 6 西拉雅牽曲儀式

bauki angaw,《原民會戰功冊》靜幀,2014,圖片致謝導演。

 

 

註解

1 編註:bauki angaw提及,相較於平埔族一詞屬於殖民者的命名及劃分,他更傾向用「非法定原住民」的說法,惟多數非法定原權工作者亦慣用平埔族群之稱。為強調不同發言角度和情境,本文偶爾引用原住民奪回語言詮釋權的自稱「番」,以及平埔族群、非法定原住民族等說法,其意在呈現複雜問題,令人不適請見諒。編輯訪談,2024年6月17日。

 

2 林良齊,〈原民會主委曾智勇上任首要任務:平埔族正名〉,《工商時報》(2024.05.20)。

 

3 常見的矛盾包括部分平埔族裔延續「生、熟」劃分,視自身為較優越的存在;有官方職位的法定原民成員私下也曾表達歧視:「平埔族都講福佬話,不像原住民」。見:施正鋒,〈從權利保障探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臺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1期(2011),頁7-38;梁廷毓,〈桃園、新竹沿山地區平埔、泰雅與客家族群互動記憶〉,《桃園文獻》第12期(2021),頁53-92;潘朝成、段洪坤,〈變與不變:平埔族群復名復權運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8卷4期 (2018/12) Pp. 67-93。謝若蘭,〈談臺灣國族認同與建構—西拉雅族裔之觀點〉《臺灣史學雜誌》第3期(2007),頁61-92。

 

4 原住民族委員會,〈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原住民族認同誰?或接納誰?〉新聞稿(2009.6.24)。

 

5 林江義,〈臺灣原住民族官方認定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2003),頁165-90。潘朝成、段洪坤,〈變與不變:平埔族群復名復權運動〉。

 

6 林詠青,〈平埔族納平地原住民明辯論原民會:衝擊現有原民參政權〉王鴻國,〈北北基桃宜原民議員反對平埔族納入平地原住民〉。

 

7 連容仕,《平埔族裔身分認定—以我國法制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1),頁64。

 

8 此說顯然來自林媽利之研究,已有許多証偽。參見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科學人特刊》第4號(2006),頁122-127。

 

9 見:陳叔倬、段洪坤,〈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2008),頁161。亦有學者擔憂,若倡導科學檢驗作為判定平埔族群身分的標準,擁有血源者會容易自滿而不再積極投入文化復振;不擁有血源者也將袖手旁觀,使文化振興運動被迫中斷。

 

10 蕭阿勤提及:平埔族群歷史於1980年代引起廣泛注意,原因之一便是福佬人與客家人在尋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平埔族血脈。臺灣人混血的事實,強化臺灣與中國大陸不相統屬的獨特性,對擺脫「中國沙文主義」與「漢人中心主義」以及建構臺灣史觀有重要影響。參見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頁274-322。另見:謝若蘭,〈談臺灣國族認同與建構:西拉雅族裔之觀點〉,頁61-92。

 

11 Pasuya Poiconx即認為,原住民族如果能適度增加人數,在國會的席次可以達到起碼的規模,那麼以漢人為主的社會結構,或許比較願意在原住民族權利的保障層面,作較多的讓步。見:謝若蘭,〈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分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頁55。另見:施正鋒,〈從權利保障探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頁7-38。

作者

梁廷毓的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他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他著有:《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2024),文論散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等。作為藝術家,他曾參與:臺灣美術雙年展(2022)、國家攝影文化中心(2021)、臺北當代藝術館(2020)等聯展。